萬春形勝

一、萬春宮的建築形勢屬於傳統「兩殿式」廟宇。其特徵:
(一)正殿配置前殿,兩者間以廊道或拜亭相連。
(二)位於市街者常使用兩殿兩廊式,形如街屋。
二、古蹟專家曾踏查記述:「日據時期因擴建市街,舊廟全部被拆除,位置相當於現在成功路西側。迨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地方士紳始倡議重修,重新建於現址。新廟宇之位置、外形及建材均與舊廟有別,因臺灣傳統的寺廟建築有嚴密的配置,購求均衡對稱、山門、大殿等亦有其規格,但萬春宮不是從山門進出,而由大殿右側廂廊即大殿與前殿間之天井邊開門,其門上有壬子年(民國六十一年)林大堯、林廖梨子獻之「萬春宮」大理石匾。進口處兩邊各置一約三公尺高之金爐,爐之內側安置青石彫成之石獅,張開大眼注視著進進出出絡繹不絕之信徒。前殿也無法向正殿前方直走,僅在其右側再開一門,從其外側(成功路)看更妙,即在上述萬春宮門之左邊有一座牌樓,是弟子洪金福於丙辰年(民國六十五年)敬獻者,上面刻前(天后閣),接著牌樓後面之門上,有前臺中市長林金標於民國庚子年(四十九年)敬題之『入德之門』四個字,在這四字之下端又有萬春宮三個字,門是用鐵板造成並畫有門神,在總面積約160坪大之廟地上,建有牌樓、大門、小門等可以說是已到地盡其用了。萬春宮之整個廟宇是用現代建材新蓋者,地面除了天井黏紅磁磚外,連圓柱、方柱亦均磨石子。唯一值得一提的古物是一對青石石獅、兩支泉州白石龍柱、咸豐己未年(公元1859年)之古鐘及光緒皇帝題贈之「海晏河清」橫匾。尤其淺黃色花崗石之龍柱,用柔和線條彫龍繞著圓形柱,體態優雅,一見令人覺得祥和溫馴,柱上僅有雲朵與水紋之裝飾,龍身及龍的角、鬃、鬍鬚、脚等都和圓柱彫成一體,無任何空間而堅實美麗,該對龍柱據筆者考證已有兩百多年歷史。」(劉寧顏:〈殘廢的古蹟─萬春宮〉,原載於《臺灣日報副刊》:民國71年2月7日)

 

本頁網址 http://lswc.org.tw/relic/?ID=27